压力容器 - 分类一二三类怎么界定标准规范
关于压力容器的分类标准,中国的核心规范是 TSG 21-2016《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》。该标准根据容器的危险性(主要考虑介质特性和容器蕴含和能量),将其划分
为第一类、第二类和第三类。
核心原则:介质特性越危险、压力与容积和乘积(PV值)越大,容器的类别就越高,其设计、制造、
使用和检验的要求也越严格。
分类的两个核心依据
1. 介质分组
首先,需要确定容器内介质的特性,并将其分为两组:
第一组介质: 毒性程度为极度危害、高度危害的化学介质,易爆介质,以及液化气体。
举例: 氯气、光气、氢氰酸等(极度危害);苯、硫化氢、一氧化碳等(高度危害);液化石
油气、液氨等。
第二组介质: 除了第一组规定之外的介质。
举例: 空气、氮气、水蒸气、润滑油等。
简单理解:第一组介质更具毒性或爆炸性,危险性更高。
2. PV值(压力×容积)
计算压力与容积的乘积。PV值代表了容器内储存的能量大小,PV值越高,失效时释放的能量越大,
危险性也越高。
直接划分为第三类压力容器的特殊情况
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,直接划为第三类压力容器:
1、装有化学介质毒性为极度危害的容器。
2、设计压力 ≥ 10 MPa 的容器。
3、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移动式压力容器:
铁路罐车
汽车罐车
长管拖车
罐式集装箱
4、球形储罐(容积 ≥ 50 m³)。
5、低温绝热容器。
分类的管理意义
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实施 “基于风险的分级监管” ,对不同类别的容器提出不同的技术要求和管理措施:
类别 风险等级 设计要求 制造许可 检验周期
第一类 低 相对宽松 需具备BR级或D1级 最长可达6年
第二类 中 中 等 需具备BR级或D2级 最长可达4年
第三类 高 最为严格,设计需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鉴定评审 需具备AR级或A级、C级 最长可达3年
总结:
确定一个压力容器的类别,首先要看它是否属于“直接划为第三类”的特殊情况,如果不属于,则按照
介质分组和PV值,参照上方的流程图进行判定。这个分类标准是确保压力容器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
基石。






